在重庆东南部,有一座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——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这里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,如桃花源的静谧与神奇、乌江画廊的壮丽与温婉,更承载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。红军长征时期,酉阳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战场和根据地,留下了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。这些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,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,记录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,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
南腰界革命根据地:红色的摇篮,胜利的起点
南腰界,位于酉阳县西南部,地处渝黔边区一省一市五县结合部,地势险要,层峦叠嶂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1934年6月,贺龙、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(原红二军团)转战来到这里,以此为大本营,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,并建立了黔东特区,使之成为革命的摇篮。
红三军司令部就设在南腰界场镇的余家桶子,这是一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四合院建筑,座西向东,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598.85平方米。正堂为砖木结构,单檐硬山式屋顶,铺小青瓦,穿逗式梁架,面阔5间,进深8米,通高6.6米,檐高4.5米,素面台基高0.97米,阶梯式踏道5级。左右吊脚楼厢房分别面阔2间,进深一间,通高5米。前院照壁墙用火砖砌成,高2.8米,长25米。园内铺有青石板,右前方有贺龙同志亲手栽植的花红树一棵,历经岁月沧桑,依然枝繁叶茂,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红军的故事。左侧有清代碑记2通,墙外写有红三军宣的“活捉冉瑞庭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群众复仇!”的大幅石灰标语,后院用条石砌成高3.2米,长420米围墙 。
在南腰界,红三军以司令部为核心,积极开展革命活动。他们建立了南腰界革命根据地,先后成立了17个区苏维埃、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,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,创建了广袤的游击区。红军战士们深入群众,宣传革命道理,打土豪、分田地,让广大贫苦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,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。
1934年10月,任弼时、肖克、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,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胜利会师。会师后,红二、六军团以南腰界为根据地,紧密团结,并肩战斗,转战川黔边区,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堵截的压力,有力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 。红二、六军团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,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。
如今,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仍完好地保存着56处革命遗址,如红军会师纪念亭、红军烈士墓、红军石板街、红二六军团会师旧址、十大政纲、南腰界区苏维埃成立大会会址、大坝场战斗遗址等。其中,红三军司令部旧址(余家桶子)先后被四川省、重庆市命名为省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教育基地,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;大坝祠堂战斗遗址于2009年被命名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。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入选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,先后被授予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、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。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、学生和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,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,传承红色基因。
大坝祠堂战斗遗址:见证红军的英勇与顽强
大坝祠堂战斗遗址位于南腰界镇大坝村,是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1934年6月,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后,在大坝祠堂设立了红军医院和兵工厂,这里成为了红军救治伤员、制造武器的重要场所 。
同年8月,当地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队,妄图袭击红军医院和兵工厂。红三军得知消息后,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反击。战斗打响后,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,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。他们利用祠堂的有利地形,构筑工事,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。敌人多次发起冲锋,都被红军击退,战场上硝烟弥漫,喊杀声震天。
在战斗中,红军战士们充分发挥了不怕牺牲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有的战士身负重伤,仍坚持战斗;有的战士在子弹打光后,与敌人展开白刃战,用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拼杀。经过数小时的激战,红军终于击退了敌人,保卫了红军医院和兵工厂。这场战斗,不仅展示了红军的强大战斗力,也彰显了他们保卫革命根据地、保护人民群众的坚定决心 。
如今,大坝祠堂战斗遗址依然保存完好,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、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。祠堂内陈列着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武器、医疗器械、生活用品等文物,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在南腰界的战斗生活场景。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学生来到这里,聆听红军的故事,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