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的白光在薛逸辰的侧脸投下冷硬的线条,他指尖悬在三维投影的操控面板上,投影里的戴森环模型正以0.3倍光速的模拟速度自转,环体边缘的能量收集板如同无数银色鳞片,在虚拟恒星的照射下泛着冷光。
“刚才的轨道参数模拟结果出来了。”他忽然开口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,却依旧清晰,“近恒星轨道的戴森环在黄赤交角45度时,能量捕获效率比预设值高出7%,但轨道衰减速度会加快23%。林宇,你们团队计算的材料抗疲劳系数能撑住多久?”
林宇的手指在数据板上飞快滑动,额角渗出细汗:“UR材料在1500万摄氏度的恒星风冲刷下,分子键每小时会断裂0.003%,按这个速率,初期环体结构最多维持720个地球日。如果改用蜂巢式中空结构,或许能延长到1000天,但能量收集面积会缩减11%。”
薛逸辰没有立刻回应,而是调出环体横截面的显微模拟图。画面里,UR材料的晶体结构在高温下如同沸腾的水,不断有微小的碎片剥离。“把第三区域的收集板换成双层叠合设计,牺牲3%的效率换结构稳定性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转向负责轨道力学的团队,“小行星带的引力扰动模型再细化,尤其要考虑谷神星的摄动影响。”
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张野突然举手,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:“薛先生,我们刚才发现,在戴森环的L4和L5拉格朗日点部署辅助推进器,能利用双星引力共振抵消60%的轨道偏差。虽然需要额外消耗1.2%的捕获能量,但能让轨道修正周期从7天延长到30天。”
投影瞬间切换到拉格朗日点的受力分析图,红色的引力矢量线在虚拟星图上交织成网。薛逸辰盯着那些跳动的矢量数据,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珠峰UR矿脉考察时,矿脉深处的能量波动也是这样的轨迹。“计算推进器的UR材料消耗量,”他指尖在面板上敲出一串指令,“如果单台推进器的核心部件能实现模块化替换,我们可以在虚空裂隙的矿脉升级后,用MAX材料进行迭代。”
实验室角落的全息时钟跳至凌晨三点,空气里弥漫着浓缩营养液的味道。负责能量传输的李薇团队突然发出一声低呼,她猛地站起来,数据板差点脱手:“量子纠缠传输的损耗率降到0.0001%了!刚才的第107次模拟里,纠缠粒子在1.2光年距离内的相干性维持了89分钟,足够完成三次能量脉冲传输。”
薛逸辰走过去时,李薇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。屏幕上,两条纠缠粒子的波动曲线如同镜像,在经历12次时空扰动后依然完美重合。“还记得半年前在月球背面的实验吗?”他忽然问,“那时我们的损耗率是17%,你说这像在漏斗里接水。”
李薇笑了,抬手抹了把脸:“现在这漏斗总算换成了密封罐。不过……”她话锋一转,指着曲线末端的微小抖动,“在强磁场环境下,相干性还是会波动。恒星耀斑爆发时,可能需要暂时切断传输。”
“那就建缓冲空间站。”薛逸辰立刻回应,“在环体与地球之间部署三个能量缓冲站,用超导体存储瞬时峰值能量。就算传输中断,也能维持地球72小时的能源供应。”他调出空间站的设计草图,那是个由十二个球形舱体组成的环状结构,像串在宇宙弦上的珍珠。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第一版完整的戴森环建设时序图终于生成。全息投影上,无数绿色的进度条在星图上蔓延:第1-90天,在近地轨道预制环体单元;第91-180天,利用离子推进器将单元组件推送至目标轨道;第181-365天,完成环体闭合与首次能量捕获测试……
“第366天,我们要让地球的夜空中,多出一道环绕恒星的银环。”薛逸辰看着那些跳动的进度数字,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屋顶看到的银河,那时爷爷告诉他,星星是宇宙撒下的火种。
林宇递过来一杯热营养液,蒸汽在他镜片上凝成白雾:“刚才收到珠峰矿脉的最新报告,主矿脉的能量活跃度比上周提升了4%,似乎在响应我们的戴森球计划。”
薛逸辰接过杯子,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,忽然觉得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公式有了温度。“不是响应,”他望着窗外逐渐亮起来的天际,“是在等我们。等人类真正伸出手,去握住那些散落在宇宙里的火种。”
晨光透过实验室的观察窗,在戴森环的全息模型上投下一道金边。环体边缘的能量流如同跳动的脉搏,与远处恒星的光芒交织在一起,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屏息等待。
喜欢我以饕餮镇诸天请大家收藏:(www.llfzw.com)我以饕餮镇诸天凌凌发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